目前分類:台灣讀書會事務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過了一段時日,由於考慮到實際讀書會的進行不易,於是就先決定稍作歇息,等待時機籌熟。

目前本站講採推廣形式,以推廣任書籍、概念、思想等。可能會先大量的出現一些書籍、文學評論與導讀,台灣社會、歷史等相關議題和文章。

在這裡向大家說聲抱歉!

也期待本站能藉由文章和理念的分享,可以讓對台灣有感情和想要了解更深入的人能有一個管道可以獲得資訊。

本站的文章皆是管理者的親筆之作,無版權問題,喜歡的話就隨意分享。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招收人數:六至八人

地點:台北(可以的話請給本人建議地點,之後會在發信通知)

時間:六月的最後一個星期開始,每隔雙周持續約半年。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讀書會

一、               成立目的

  「消滅一個民族的第一步就是抹煞掉它的記憶,毀滅它的書籍、音樂、文化、歷史。然後找人重寫新書、製造新文化、創造新歷史。不久這個民族就會開始忘掉它的過去和現在,那麼外面的世界要把它遺忘就更快不過了。」-米蘭昆德拉《笑忘書》

  身在台灣,不論是在大學校園中還是社會上,有許多社會問題,種族、性別歧視、校園霸凌、團保議題、政府的漠不關心等。但社會大眾對於許多這類的議題不但不太會去主動找資料和相關書籍閱讀與了解,反而都是依靠連自己都信不過的大眾媒體,這個社會有一個亂象,就是大家都知道媒體不可全信,可是卻還是依然的想信媒體且很少懷疑。我發現這個社會的問題不僅是閱讀風氣不盛,大家對於這一塊土地的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情勢和未來的可能,不但不是很熟悉,很多時候反而用自己腦海中錯誤的概念,單純的以為自己在做一件愛土地愛社會的事。目前台灣每年出版的書籍很多,多到列名單都列不完的地步,然而真正能夠深刻的書有多少?無疑的,在這個時代,人們已經厭倦含辛茹苦地細細品嘗書本的美味了。

  對於現代人的閱讀喜好,因為生活壓力大,所以理所當然的比較喜換閱讀輕鬆的讀物。但是這一類的書籍老實說除了暫時遺忘壓力之外,它似乎沒有任何功能。我無法在這些書籍中獲得閱讀的真正快樂,有時候反而會覺得讀這些讀物是在浪費時間。本人沒有惡意,只是個人在娛樂這個選項上不會選擇純文字的實體書而已。但本人還是認為這一類的讀物其中也是有許多深刻的作品,可是如果要用平均比起來的話,經典作品的程度顯然是高很多,但它就常常很難讀且很費力,所以常常讓人望之卻步。本人相信只要想讀一定就可以讀起來,經典不需要讀多,但要讀透。所以讀一些少許的經典,慢慢地讀,或許比較容易上手。

  就像米蘭昆達拉所說的一樣,逐漸地忘記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我們有很多很多新書,然後很多很多的新文化,好讓我們忘記自己原本是誰,接下來,就是整個世界忘記我們是誰了。於是乎,就算是一種個人的情感或是喜好也好,我想要找一些人一起來讀和台灣有關的東西,不論是文學還是歷史或是人類學,既然我們已經離過去的歷史環境遠去,且無法返回,但或許我們能夠重這些書籍中,找回我們上上一代的回憶和感覺吧!

二、               書單

目前書單順序依序如下:

《台灣歷史圖說》、周婉窈、聯經出版社、1998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鄭維中、如果出版社、2006

《福爾摩沙變形記》、撒瑪納札、大塊文化、2004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歐陽泰、遠流、2007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許世楷、玉山社、2006

《華麗島的冒險》王德威、黃英哲、麥田、2011

《楊逵文集》<小說卷>、楊逵、台海出版社、2005

《台灣新文學史》、陳芳明、聯經出版社、2011

  本讀書會目前無意處理日本投降後之台灣史,主要是因為這一段歷史爭議頗大,且會和政治立場有不小的關係,沒有先建立起了解台灣歷史的背景和閱讀與解釋歷史的包容力和多樣性原則之前,本讀書會是不會碰的,但並不代表日治後之歷史不重要,可以的話可在未來討論這一塊。

  第一本乃是台灣歷史的綱要性介紹,簡單易讀,且有許多重要的概念。第二與第三本屬於一手史料的部分,主要討論荷治時期前後的台灣的「形象」,這時期的台灣西洋史料特色就是遊記和故事集。第四與第五本為論文,主要是探討台灣自如何變成一個明、清代中國的形象,第二本就是第一本以台灣人為主要觀點的日治時期歷史論文,在台灣史的學術地位頗為重要。第六、第七、第八本為文學的角度,這可以做到了解當時台灣知識分子的想法的作用,重點是在台日人的想法也是歷史上一個不可會缺的角色。台灣新文學史那一本只會讀到日治時期結束。台灣史二戰後的部分本讀書會迫於能力限制只得暫時擱置,會許在明年可以把戰後的部份以及缺漏的清朝與史前文化和許多一手史料的閱讀補齊。

三、               地點與週期

  讀書會的地點後來決定在台北,但是目前還不清主要在哪裡進行,可以請想參加的人提供建議地點,之後再發信通知。讀書會次數為十一次,《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灣新文學史》各為兩次,其餘書本為一次。書會週期為兩個星期一次,於星期五下午或是星期日下午這兩時段擇一舉行,每一次的時間大約是兩個半小時。第一次的選書為《台灣歷史圖說》、周婉窈、聯經出版社、1998。人數大約是六至八人之間,大約於六月底的時候開始,等時間確定後會通知大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本讀書會依然會持續進行。

四、               報名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uyugCBubrz37kLbAFjZqxVMITwh7HeT-qZk-1tC2ZYs/viewform

五、               聯絡人資料

林駿騰 rq87106@yahoo.com.tw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關於讀書會的地點主要以新竹市各大學圖書館討論室為主,實際地點可以在讀書會成立後協調,選一個大家最可以接受的地點。

讀書會次數為十一次,《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灣新文學史》各為兩次,其餘書本為一次。

讀書會週期為兩個星期一次,於星期五下午或是星期日下午這兩時段擇一舉行。

第一次的選書為《台灣歷史圖說》、周婉窈、聯經出版社、1998

大約於六月底的時候開始。

報名網址之後會補上。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於種種原因,讀書會書單更新了。

 

主要是考慮到上一次的文本太過重於文學和小說,所以這次會考慮整合一下。

目前書單順序依序如下

《台灣歷史圖說》、周婉窈、聯經出版社、1998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鄭維中、如果出版社、2006

《福爾摩沙變形記》、撒瑪納札、大塊文化、2004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歐陽泰、遠流、2007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許世楷、玉山社、2006

《華麗島的冒險》王德威、黃英哲、麥田、2011

《楊逵文集》<小說卷>、楊逵、台海出版社、2005

《台灣新文學史》、陳芳明、聯經出版社、2011

 

這些書真的很多,但其實如果要完整的有一個台灣史的概念是需要更多書籍的。

但後來雸想一響,應該要用最少的書單,做最多的事,而且光是這些書要讀完就實在有些困難。

這讀書會計畫是一年,我想用一年的時間慢慢讀應該是不會太難,重點還是要有心吧。

現在來解釋一下書單:

本讀書會目前無意處理日本投向後之台灣史,主要是因為這一段歷史爭議頗大,且會和政治立場有不小的關係,沒有先建立起了解台灣歷史的背景和閱讀與解釋歷史的包容力和多樣性原則之前,本讀書會是不會碰的,但並不代表日治後之歷史不重要,可以的話可在未來討論這一塊。

第一本乃是台灣歷史的綱要性介紹,簡單易讀,且有許多重要的概念。

第二與第三本屬於一手史料的部分,主要討論荷治時期前後的台灣的「形象」,這時期的台灣西洋史料特色就是遊記和故事集。

第四與第五本為論文,主要是探討台灣自如何變成一個明、清代中國的形象,第二本就是第一本以台灣人為主要觀點的日治時期歷史論文,在台灣史的學術地位頗為重要。

第六、第七、第八本為文學的角度,這可以做到了解當時台灣知識分子的想法的作用,重點是在台日人的想法也是歷史上一個不可會缺的角色。台灣新文學史那一本只會讀到日治時期結束。

台灣史二戰後的部分本讀書會迫於能力限制只得暫時擱置,會許在明年可以把戰後的部份以及缺漏的清朝與史前文化和許多一手史料的閱讀補齊。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這個構想中的讀書會,我認為理想中的總人數為4到6個人左右,但實際執行時有可能會有人缺席或是中途退出,所以我想實際總人數大約是8人。

關於讀書會時間的話是星期六上午十點,周期大約是每兩個星期一次,每一次兩個小時。這樣時間間隔較久,也不教不會有壓力,兩個小時的讀書會也比較不會變得太冗長而分心。

地點的話以新竹市為主,我首推各大學的讀書館,如清大、交大。如果要其他縣市的話,那就得是新竹附近的縣市,而我對其他縣市中可以有安靜討論空間的地方不是很熟,所以在此也無法提供有效的參考。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9 Fri 2013 14:51
  • 書單

《台灣新文學史》、陳芳明、聯經出版社、2011

《台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周婉窈、聯經出版社、2009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鄭維中、如果出版社、2006

《楊逵文集》<小說卷>、楊逵、台海出版社、2005

《笠山農場》、鍾理和、草根出版社、1996

《陳夫人》、庄司總一、譯者:黃玉燕、文經社、2012

 

    為什麼選這些書呢?主要是因為這些書和台灣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深厚的關係,在歷史上,台灣的不止是由台灣人居住而已,有日本人和荷蘭人等,他們的台灣歷史和觀點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不應該被我們遺忘。而台灣本身也是一個多民族和文化的島國,前三本比較屬於歷史書籍,後三本是小說、分別由福佬人、客家人和日本人寫的。在後者的小說書單上,惟缺原住民的小說,這一點我覺得是我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因為我目前對於原住民的歷史和文學無法掌握,歷史部分還停留在閱讀單篇期刊論文的階段,文學也只讀過一點點,沒有看過正式的專書,所以無法選擇書單。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關於這個讀書會,其實我並沒有考慮得太多。但下列有幾點是需要現在或是未來仔細考慮的事情。情時這也關係到人文社會學科在台灣長期被漠視的原因,這其實不只是現代社會科學掛帥的因素而已,台灣人長期的漠視這一類學科的發展,甚至是恐懼,這一點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教育方針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這麼長時間的漠視甚至某種程度上害怕閱讀這類書籍的社會環境下,要人本讀這一類的書籍可說是難上加難,在現在還有一種看法就是這類書籍是無用的,在這裡我也不太想用一些文化或社會、民族的大道理來反對這種立場,因為在現實社會的壓力下,讀這些書的確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甚麼直接的幫助,他也無法幫我們賺錢,也無法讓我們獲得比較高的生活地位。然而,我想要說的是,讀書一定要為了錢嗎?對於貧窮,我們真的有辦法靠讀書解決嗎?在現實生活中,我並不是富裕的人,也常常省餐錢買書讀,也四處打工。對我來說,讀書並不是為了什麼,我也不會想說它可以讓我更專業而讓我獲得亙好的工作,我也不會想說它可以讓我氣質變好,或是虛假的在這個社會上招搖。讀書,只不過是一種興趣,是一種無償的興趣,就算我無法從這裡得到人和回饋,我一人會沉浸在閱讀的快樂之中。

  對於現代人的閱讀喜好,因為生活壓力大,所以理所當然的比較喜換閱讀輕鬆的讀物。但是這一類的書籍老實說除了暫時遺忘壓力之外,它似乎沒有任何功能了。我無法在這些書籍中獲得閱讀的真正快樂,有時候我反而會覺得讀這些讀物是在浪費我時間,雖然我沒有惡意,只是我個人在娛樂這個選項上不會選擇純文字的實體書而已。但我還是認為這一類的讀物其中也是有許多深刻的作品,但如果要用平均比起來的話,經典作品的程度顯然是高很多,但它就常常很難讀且很費力,所以常常讓人望之卻步。,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想讀一錠就可以讀起來,經典不需要讀多,但要讀透。所以我覺得,讀一些少許的經典,慢慢地讀,或許比較容易上手。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滅一個民族的第一步就是抹煞掉它的記憶,毀滅它的書籍、音樂、文化、歷史。然後找人重寫新書、製造新文化、創造新歷史。不久這個民族就會開始忘掉它的過去和現在,那麼外面的世界要把它遺忘就更快不過了。」-米蘭昆德拉《笑忘書》

 

  我身在台灣,不論是在大學校園中還是社會上,我發現這個社會的問題不僅是閱讀風氣不盛,大家對於這一塊土地的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情勢和未來的可能,不但不是很熟悉,很多時候反而用自己腦海中錯誤的概念,單純的以為自己在做一件愛土地愛社會的事。目前台灣每年出版的書籍很多,多到列名單都列不完的地步,然而真正能夠深刻的書有多少?無疑的,在這個時代,人們已經厭倦含辛茹苦地細細品嘗書本的美味了。

  我們就像米蘭昆達拉所說的一樣,逐漸地忘記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我們有很多很多新書,然後很多很多的新文化,好讓我們忘記自己原本是誰,接下來,就是整個世界忘記我們是誰了。於是乎,就算是一種個人的情感或是喜好也好,我想要找一些人一起來讀和台灣有關的東西,不論是文學還是歷史或是人類學,既然我們已經離過去的歷史環境遠去,且無法返回,但或許我們能夠重這些書籍中,找回我們上上一代的回憶和感覺吧!

文章標籤

木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